8月底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听过一场论坛,苏格兰学者兼广播人理查德·霍洛维提起一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,他说既不愿意看到爱丁堡的老城被拆毁,也不愿意城市就此定格在“博物馆”的状态中。他说,要创新又懂得珍惜,这样的品德难得在同一个身上看到。
在爱丁堡待了一个月后,
更多精彩尽在这里,详情点击:http://fu1988.com/,利物浦某日忽然兴起,要看看常被爱丁堡人挂在口头做比较的苏格兰另一大城市格拉斯哥。不过一小时,踏入了这个西边的城市,对苏格兰两大城市很快就有了立体的对比印象。
也许艺术节凝聚力强大,分散了人们对于城市本质的注意力。相较之下,爱丁堡存在于格子裙、苏格兰风笛层面的印象,显然不及格拉斯哥的丰厚。
伦敦、爱丁堡与格拉斯哥都有相似的地名,如同国内不同城市都有“中山路”。“查令十字街”不仅是伦敦一段泛黄书缘的代名词,“高街”不光象征爱丁堡皇家大道上的节庆高潮,还有“西区”苏格兰两个城市的同名地段,缺乏星光熠熠的大小剧场,但都是城中市井气的根据地。
爱丁堡皇家大道的大教堂里,浮雕上的斯蒂文森,左手拿一叠信纸,右手握鹅毛笔,但怎么看都有点别扭。在苏格兰国立博物馆工作的Nick Basden道破玄机:鹅毛笔所在,原本是一支烟。但由于是教堂,讲求“道德正确”。像这样的例子,在爱丁堡好些小巷的命名上都能找到,比如原本叫“尿巷”的,变成了“过道”。
但爱丁堡并不是出版人的乌托邦,爱丁堡博物馆的价值观也似乎在衰退。Nick修了个出版的学位,但投身出版业的同班都到伦敦去了,唯他留在了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里工作。博物馆是Nicolson街上最现代的建筑,圆柱塔楼,游人如织。但Nick告知,博物馆也像网络媒体那样追求点击率,将竞争对手锁定在风景无敌的爱丁堡城堡之上。
所幸爱丁堡还有像Causewayside这样不显眼但很有趣的路。这里有复古家具回收、古钟表修理,各种古董长期无任欢迎。快要走到“乔治四世桥”时,瞥见一档露天二手摊,走近看,原来是唱片摊,有大批黑胶。在这里开了四年,每日风雨不改。店主说黑胶唱片生意好得不得了,说似乎人们厌倦了MP3,开始回归有仪式感地去听及收藏音乐。
乔治四世桥还有个“著名景点”传说中罗琳喝着咖啡,便构思出第一本《哈利·波特》的咖啡馆“象房”。靠窗能看到爱丁堡城堡,偶尔抬头,就能看着城堡在一日四季的光线中慢慢从青葱宏伟变成怪诞的剪影。几年前《哈利·波特》第N本的首发式就在城堡上进行,其时的壮观为历年爱丁堡国际图书节所未见。还有几位苏格兰名作家常到“象房”里写字。该是有原因的吧:虽在城中心,气氛也能让人静心。爱丁堡也一样:在海边,也在世界中心。来源广州日报)